3-4歲的孩子


■生理動作發展
‧ 孩子四肢動作的協調性愈來愈好,可以同時控制手和腳的動作,如:一邊拍手、一邊踏步。
‧ 能用一隻腳站立,踮著腳尖跑,會自己下樓梯、上廁所,接近四歲,排便後能自己把屁股擦乾淨。
‧ 孩子會熟練地自己吃飯洗手,學習解開拉鍊、鈕釦脫下衣服,會自己穿襪子和不用繫鞋帶的鞋子,能雙手接球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孩子精力旺盛,因為他正在學習掌控、運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力,父母不要過於苛責或擔心。
‧ 如果無法常帶孩子外出活動,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塊軟墊,帶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擺動。
‧ 鼓勵孩子自己解開鈕釦、拉下拉鍊、穿鞋、擺碗筷,對孩子來說,都是有趣的事。

孩子用餐習慣的建立
家裡應有固定的用餐時間,跟孩子約定好,在開飯前把電視關起來,要求孩子把玩具收好。不讓孩子在吃飯前,從事劇烈活動,或是開始一個遊戲,如果孩子玩得正高興,他當然不想乖乖坐下來吃飯。
家裡可以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,可以讓孩子更愛與全家人一起用餐,享受家人的共處時光。如果孩子愛在吃飯的時間滿屋子跑,應該要求他坐在固定的位置用餐,不要在後面追著餵他吃飯,要求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上,才能吃東西。


■認知能力發展
‧ 孩子常只關注事物的某一點,無法掌握全面,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。
‧ 孩子會把不相干的兩個事件連結成因果關係,如:媽媽生病,是因為我不乖。
‧ 因為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,孩子可以指認出常常看到的數字、標誌或符號,如:知道招牌上的M代表有吃有玩、有麥當勞叔叔的地方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鼓勵孩子多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,與孩子討論他有興趣的主題,如:昆蟲、寵物、動物等。
‧ 讓孩子嚐試自己解決問題,不要搶著幫孩子做事,鼓勵他尋找問題的答案。
‧ 常說故事給孩子聽,與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人物、事件、結果,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
為孩子打造閱讀環境
為孩子布置豐富的閱讀環境很簡單。首先,在家中一個舒適的小角落,預備好書架及充足的光源,圖書資源則可以從下列很多方式取得:
(1) 到書店或各縣市立、鄉鎮圖書館看書或借書。
(2) 可與親戚朋友、孩子的同學交換圖書。
(3) 到二手書店或是拍賣網站尋找二手書。
(4)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網站有提供繪本動畫。
http://children.cca.gov.tw/home.php

■語言溝通發展
‧ 學到許多新字彙,能理解較長的句子,如:請你把地上的球跟球拍拿給媽媽。
‧ 喜歡聆聽、模仿各種聲音,如:各種狀聲詞「咩咩」、「喵喵」。
‧ 開始使用有連接詞的「複合句」,如:「彤彤不去睡覺,因為還不累」,也能使用問句及否定句。
‧ 會哼哼啊啊,唱簡單的歌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多與孩子溝通分享生活中的經驗,如:今天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,你最喜歡哪一樣?
‧ 教導孩子說話時應注意的禮貌,如:借東西時說:「我想跟你借這本書,可以嗎?」
‧ 利用睡前,為孩子說一個床邊故事,或播放合適的有聲書、好聽的歌謠給孩子聽。

鼓勵害羞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
每個人的氣質有天生的差異,某些孩子天生害羞,父母不要一直責怪他不夠大方,安靜害羞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。父母可以別種方法,慢慢地鼓勵孩子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:
(1) 不要強迫他發言,愈給他壓力,他就愈會抗拒。
(2) 多與他討論生活中的事件與經驗。
(3) 當他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時,多肯定他,增強他的自信心。

■社會情緒發展
‧ 會和同伴一起遊戲,能夠與人合作,尋求同伴的幫助,能適應團體生活及遵守群體規範。
‧ 因為剛上學有適應上的問題,孩子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,喜歡告狀。
‧ 會主動向人打招呼。能對他人表達同情。會依據外顯的特徵,如:髮型或服裝,來認定性別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爸媽可以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裡玩,讓他有更多機會練習與人相處互動的方式。
‧ 孩子鬧情緒時,可以適時回應孩子的情緒,幫助他認識情緒,如:「你看起來好生氣。」
‧ 提醒孩子與人互動時應該注意的禮貌,如:「請」、「謝謝」、「對不起」。

照顧自己的情緒
照顧孩子是十分費心辛苦的事,父母當然也會有情緒失控時,當你心情低落時,可以
(1) 跟孩子說:「我現在心情不好,需要安靜地休息一下。」
(2) 鼓勵孩子在一旁安靜地玩,自己聆聽輕柔的音樂,泡一杯茶喝。
(3) 請人幫忙看顧孩子,讓自己放個半天假,出門散散心,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。
(4) 帶孩子到朋友家跟小朋友玩,自己則跟好友聊天、紓解情緒和壓力。

■ 爸媽的Q & A

1.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?
‧ 孩子不能區分想像與現實
3、4歲的孩子,因為無法區別想像與現實的不同,加上生活經驗不足,一旦生活中聽到、看到沒見過的東西或感覺到不尋常的氣氛,便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聯想,導致害怕與恐懼的產生。

‧ 不用孩子恐懼的東西嚇他
有父母是以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,常跟孩子說:「你再不乖,鬼就把你抓走。」這也許有效,但卻讓孩子感到恐懼,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。建議父母不要讓孩子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影片,也不要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。

‧ 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
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出恐懼,就嘲笑他是膽小鬼,更不應該要求「男生」一定要勇敢。恐懼的情緒人人都會有,父母應該試著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。

‧ 孩子對死亡與災難的恐懼
某些孩子可能會因為經歷親友的死亡,或碰到災難,如:921大地震,對死亡與災難產生莫大的恐懼,父母不應避諱與孩子談論這些話題,如果父母也表現出排斥及恐懼的心態,會讓孩子更加害怕。

‧ 帶領孩子尋找因應恐懼的策略
孩子真的很害怕時,父母可以多陪伴他。在睡覺前,可為孩子講溫馨可愛的故事,或放一些輕柔的音樂,緩和他的恐懼情緒;為他點上一盞夜燈,增加孩子的安全感。有很多繪本的主題與如何面對恐懼有關,父母也可以透過親子共讀,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觀點看待恐懼。

2. 如何進行親子共讀?
‧ 親子共讀,從說故事開始
要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,父母自己必須先能享受閱讀的樂趣。一開始,父母可以在家裡布置一個安靜舒適的小角落,旁邊就放著圖畫書,以愉快的心情,說故事給孩子聽。不要把說故事想得太難,用自然的方式朗讀繪本,孩子就會陶醉其中,享受共讀的樂趣。

‧ 同樣的故事重複說,好嗎?
許多孩子會要求爸媽重複說同樣的故事,父母不要因此失去耐性,認為孩子沒有學到新東西。孩子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,可能是受到故事的某些情節所吸引,從多次重複閱讀中,他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意義。所以親子共讀應該重質不重量,重複說同樣的故事沒有不好,最重要的是孩子想聽、喜歡聽。

‧ 不要把說故事當作說教
許多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目的,是要趁機教訓孩子,警惕他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。如此,孩子會認為爸媽是在藉著說故事罵他,很快就會失去聽故事的興趣。

‧ 親子共讀的過程,可鼓勵孩子發問、分享
故事本來就是一種經驗分享,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,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發問、分享類似的生活經驗,但是千萬不可強求,更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複述或背誦故事,或問孩子書中許多知識性的問題,像在考試一樣,這樣做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閱讀興趣。

‧ 如何挑選圖畫書?
父母都希望為孩子選擇優質、有意義的圖書。但是不見得只有大人覺得意義深刻的書才是好書,能夠反映孩子生活經驗與感受的書籍,都很適合孩子閱讀。
目前坊間每年都有辦理「好書大家讀」的活動,為民眾評選出年度最佳兒童讀物,爸媽可以參考台北市立圖書館網頁,進入好書通報一項,那裡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資訊。

3. 甚麼是感覺統合?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?

‧ 所謂的感覺統合
學齡前孩子的大腦,可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。在這段時期,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,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。所謂感覺統合,就是指大腦組織、整合感覺的訊息,為應付環境需求,做出適當反應的過程。

‧ 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及影響
嬰幼兒期的感覺統合發展十分重要,因為如果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,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,因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、反應遲鈍,讓父母、老師、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、不專心、或智能有障礙等,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、沒有自信,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,無法有效學習,甚至拒絕學習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

‧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
感覺統合失調可能的徵狀如下:平衡感差,易跌倒;不喜歡被碰觸,拒絕洗頭理髮;上課坐立不安,無法安靜坐著,喜歡發出怪聲;語音分辨不清,常聽錯字、聽錯意思或沒聽到別人說話;辨識物體形狀、大小或數字困難;不會玩拼圖、認字困難、方向感及距離感差。

‧ 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
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一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,不要太過擔憂,有時孩子只是缺乏感覺的刺激,各地醫院皆有提供專業的診斷與協助,父母可帶孩子去進行檢查。
另外,感覺統合失調的診療,需透過專業職能治療師的診斷,不要輕易相信坊間其他非專業的判斷與治療,而成功的治療,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參與及配合。

4-5歲的孩子


■生理動作發展
‧ 可以在有障礙物的空間行動自如,左、右腳皆能單腳跳,可以雙腳交替上下樓梯。
‧ 能練習拍球,能伸手接球,會對準目標丟球、踢球。
‧ 能仿畫十字形和方形,連續剪出一條線,學會自己穿套頭衣服、扣扣子、拉上拉鍊,並練習刷牙、漱口、拿筷子,但有時仍需要成人協助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孩子活力十足,騎單車、跳繩、玩球、跑步,都是很好的運動。
‧ 運動應適度,不要讓孩子太早接受密集且壓力大的訓練,如:參加競爭性的游泳比賽。
‧ 讓孩子幫忙做早餐、擦桌子、擺餐具,學習自己折疊衣服、被子,這些都可以為孩子帶來成就感。

幫忙做家事,是遊戲,也是運動
讓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事,不僅養成他的責任感與好習慣,對孩子而言,也是一種遊戲和運動,有助於他的發展與學習。
孩子可以做的家事很多,包括:收拾東西,把東西歸類排整齊,清洗個人的餐具杯子,清理桌面等。

■認知能力發展
‧ 對生活中的事物有基本的概念,如:有四個輪子,人可以坐在裡面的,會猜到是車子。
‧ 孩子喜歡發問,樂於自己實驗、操作新的想法,如:把肥皂當作小船。
‧ 孩子能指出物件的異同,注意到生活中人事物的改變,可以運用圖畫或其他方式做紀錄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
‧ 不要求孩子記憶、背誦知識,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學習觀察,鼓勵他提出問題。
‧ 讓孩子主動探索,如:觀察昆蟲、自己動手做昆蟲手偶,他自然會學到昆蟲的相關知識。
‧ 鼓勵孩子思考故事中發生的問題,讓孩子預測或改編故事的結局,激發孩子的想像力。

關掉電視,學習才開始
孩子一直盯著電視,沒有時間去發現、
觀察周遭的環境,也沒有機會主動去學習。
但是把電視關掉後要做些甚麼呢?

(1) 全家人一起坐下來讀一本書。
(2) 走出家門,到公園散步談天。
(3) 一起動手製作一道健康點心。
(4) 欣賞音樂,拿出望遠鏡觀星。


■語言溝通發展
‧ 能依大人的指示完成事情,可以安靜地聆聽,並且複述別人說的話。
‧ 喜歡聽故事,能簡短重複自己聽過的故事。會用完整的句子,描述自己的經驗和感受。
‧ 孩子會依照對話情境的不同,調整自己說話的內容和口氣,如:對老師說話時,比較有禮貌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聆聽孩子描述學校發生的事件或經驗,雖然他說得未必完整,卻是重要的情感分享與練習口語表達的機會。
‧ 鼓勵孩子說故事,和他一起用圖畫或文字紀錄下來,將有助語文能力的發展。
‧ 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,如:跟公車司機說謝謝、與人問好,這些都是重要的社會語言。

你一句、我一句 玩故事接龍遊戲
有一種遊戲十分簡單,每個人都可以跟孩子玩,孩子一定會很喜歡跟你一起編故事。你一句、我一句,故事接龍真有趣。
「從前,有一隻小狗迷路了,在尋找主人。」
「小狗的主人不見了,他很傷心。」
「他到處問別人,有沒有看到他的主人。」
……


■社會情緒發展
‧ 孩子喜歡和朋友一起遊戲、合作,能和人分享共用物品,會幫忙友伴。
‧ 孩子能負責團體分配的簡單工作,會排隊和輪流,願意遵守團體遊戲的規則。
‧ 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,察覺他人的情緒,給予安慰與關心。知道性別不會隨外表改變而變化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若孩子天生害羞,父母可邀請他的同學到家中來玩,在安全熟悉的環境下,學習與朋友相處。
‧ 在家庭生活中,分派給孩子一份簡單的任務,如:每天幫忙擺碗筷,養成孩子的責任感。
‧ 和孩子玩扮演遊戲,有助他練習社交技巧,學習解決衝突,表達情感,認識人我的異同。

孩子的性好奇
孩子約在3到4歲前,已經知道自己的性別,而當孩子對男、女生的性別及生殖器官的差異產生好奇時,會提出很多問題,或喜歡偷看別人上廁所,玩弄自己的性器官等,你可以
(1) 以平常心,健康且坦白地回應孩子的性好奇。
(2) 幫孩子洗澡時,教他認識自己的性器官,學習如何清潔、保護自己的身體。
(3) 如發現孩子自慰,不要驚慌,可以跟他說:「你的手上有看不見的細菌,摸生殖器會生病,身體的器官要好好愛護,不能拿來當玩具。」


■ 爸媽的Q & A

1. 該如何跟情緒暴躁易怒的孩子溝通?
「小偉只要不如自己的意,就會大哭大鬧,在地上打滾,該怎麼跟這樣的孩子溝通?」
暴躁易怒的孩子,有時因為容易受挫折,面對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事物,常有激烈的情緒反應。這樣的孩子,可能天生情緒反應就比較激烈,但還是可以透過合宜的教養方式,提升孩子對挫折的忍耐度,幫助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,用正向的方式處理情緒問題,與人溝通。

‧ 更好的溝通:同理心的語言
使用責罵或處罰,對孩子是沒有用的,孩子可能哭得更激烈,覺得自己很委屈。即使一時停止吵鬧,心中可能累積更多負面情緒,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,更缺乏善意與信心。
如果父母學習對孩子使用同理心的語言,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瞭解他的感受與難處,孩子可能變得更容易溝通。這樣,孩子可能學會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受。當別人無法滿足他的需求時,他比較不會感到憤怒與生氣。

‧ 甚麼是同理心的語言?
孩子的情緒正處於激烈、無法控制時,建議父母可以蹲下來,平緩自己的情緒,試著用同理心的語言與孩子說話,如:「你現在很生氣。」
使用同理心的語言時,父母可以試著描述孩子的狀況,如:「你現在看起來很不舒服」、「你的表情好像很不高興」、「你覺得很難過」。
當成人有不同的反應,不是大聲叫罵,孩子可能會停下他無理取鬧的動作,想要與你說話。這時,你可以跟孩子有更多溝通的機會,記得先傾聽孩子的感受,不要急著解決問題,也不要責罵他。

2. 孩子有交友問題,該如何是好?
「孩子常抱怨同學不理他、不跟他玩或不跟他作好朋友。該如何處理呢?」

‧ 耐心傾聽孩子的困擾
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先學習耐心地傾聽孩子遭遇到的困難,雖然孩子抱怨的事情可能大同小異,但他的情緒需要抒解及安慰,父母應該傾聽他的苦惱,給他一些鼓勵與建議,幫忙他想一些積極的方法挽回友誼,也可以藉機讓孩子學到一些社交相處的技巧。

‧ 積極的作法及建議
父母可以邀請幾個熟悉的孩子到家裡玩,示範如何與他人交往互動,帶孩子們一起玩簡單的遊戲,與其他家庭一起出遊活動,讓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,長時間與別的小朋友相處熟識,慢慢地就會玩在一起。
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及點心,讓孩子帶玩具或點心到學校與同學分享。挑選跟友誼有關的繪本與孩子共讀,與天生害羞的孩子分享交朋友的經驗與方法,這些都是幫助孩子解決交友疑難的方法。

‧ 幫助不會交朋友的孩子
有些孩子不被其他孩子接納的原因,可能包括:服裝儀容不乾淨,喜歡說粗魯的話,搶同學的玩具,常推擠同學,破壞別人正進行的活動。這些孩子往往以為這樣做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,不知道這樣是不適當的。

建議父母瞭解孩子的交友狀況後,從旁觀察孩子與別人的相處的情況,從其中找到問題的關鍵,幫助孩子學習尊重別人,瞭解正確的社交方式,在團體活動進行中,學習與他人互動、合作、分享,注意他人的需要,學會用正確有禮貌的方式,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。
幫助孩子轉變的過程是漫長的,父母也可以透過繪本童書跟孩子討論分享,在家庭關係的實踐中,以身作則,多瞭解孩子的想法與動機,孩子如有情緒上的問題,可以多使用同理心的方式,傾聽孩子的情緒及心聲,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。

5-6歲的孩子


■生理動作發展
‧ 孩子可以兩腳交互地跳繩。五歲半後,手腳可同時用力,進行全身性的活動,如:爬竿。
‧ 孩子會仿寫一些字、畫出三角形;能不在大人的協助下,分辨衣物的前後,自行穿好衣服褲子、綁好鞋帶,也可以流暢地使用剪刀。
‧ 甚至已能臨摹或憑想像畫出生活中常見的人事物,並把細節描繪出來,如:汽車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多帶孩子到室外活動,如果孩子一直關在家裏,長時間從事室內靜態的運動,他大肌肉動作的協調性、運動技能將無法得到充分發展。
‧ 在安全的考量下,可以讓孩子去玩單槓、學習游泳,使孩子的動作反應更為統合、靈活。
‧ 讓孩子自行搭配衣服、褲子、鞋子,讓他參與更多的家庭事務,孩子會學到更多的生活技巧。

在家裡,也能學習
為孩子在家裡布置一個學習的環境,簡單的材料與工具,對孩子來說,都能創造出無限新鮮的樂趣與學習。你需要準備的東西如下:
你可以放一張小桌子,書櫃子上收藏合適孩子閱讀的書籍,抽屜裏放一些可以發揮創意的材料與工具,如:圖畫紙、色紙、黏土、彩色筆、蠟筆、剪刀、白膠、空瓶子等,大的抽屜可以放一些組合積木,或是益智遊戲。

■認知能力發展
‧ 孩子的思考逐漸由具體而抽象,慢慢建立了基本的時間與數字概念。
‧ 有些孩子能理解10以內的具體數字概念,知道早上、中午、晚上的時間順序。
‧ 能觀察與分辨自然生態的現象,對各種生物感到好奇。可在腦海中形成圖像,進行思考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不要求孩子死記、書寫注音符號或數字,孩子應該從生活經驗中,慢慢地建立概念。
‧ 拓展孩子真實的生活經驗,帶孩子去爬山認識花草植物,進行觀察、分辨,學習新知識。
‧ 適時問孩子問題、教孩子如何使用新工具、鼓勵孩子用語言、圖畫或其他的媒介表達自己的想法等,這些都是增進孩子認知發展的好方法。

教孩子不無聊
孩子老是抱怨無聊,只好送孩子去上才藝課程,孩子不見得有興趣,學一下就不想學了,浪費錢也浪費時間,並不是最好的安排。
建議父母可以這麼做:
(1) 布置豐富的學習環境,如:書籍、各種簡單的材料、工具。
(2) 鼓勵孩子發明遊戲,研究玩具可以有怎樣不同的玩法、怎樣玩才好玩。
(3) 鼓勵孩子先有構想,再動手做做看,把構想做出來。


■語言溝通發展
‧ 可以安靜地對照畫冊,聽故事CD,聆聽更長的故事,熟練地組織吸收新的語言資訊。
‧ 聽完故事,能說出重要的情節,在團體討論時,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。
‧ 孩子的語言發展逐漸成熟,能完整敘述自己經歷過的生活事件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孩子下課回家後,與他討論學習的活動與經驗,幫助他組織吸收新的知識。
‧ 跟孩子一起朗讀童謠或故事,享受文章的韻律與故事內容,不要求他背誦。
‧ 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,跟他溝通生活中的細節,分享彼此的感受。

親子溝通的小秘訣
(1) 公共場合及親友面前,不要無故責罵。
(2) 每次責罵或處罰前,先聽孩子怎麼說。
(3) 專心傾聽孩子說話,不要打斷或分心。
(4) 不要出現任何取笑孩子的言語或行為。
(5) 回應孩子說的話,接納他提出的想法。

■社會情緒發展
‧ 孩子可以遵循團體的遊戲規則,玩一些簡單的規則遊戲,如:撲克牌、彈珠比賽遊戲。
‧ 孩子群體間,常有小團體,出現「我和你同一國」的情況,喜歡和同伴分享秘密。
‧ 孩子的情緒平和,知道自己和別人不同,而且和父母是不一樣的個體,邁向心智的獨立。

■父母可以做的事…
‧ 如果孩子表現優良,你可以立即具體地鼓勵他:「你會自動幫忙收拾家裡,我很感動。」
‧ 傾聽孩子在人際上遇到的難題,不要批評取笑他的處境,給他一些鼓勵與建議。
‧ 父母要作好心理預備,孩子即將上小學,不再會常常黏著你並事事倚賴你。

幫助孩子學會分享
有些孩子不太喜歡與人分享,可能是天生的氣質使然,或是家裡的獨生子女,所以沒有分享的經驗,爸媽如何教會他們分享?
(1) 不要用強迫、命令及責罵的方式。
(2) 給他心理準備的時間,不要直接命令他把玩具或點心拿出來,分給其他孩子。
(3) 尊重地詢問他:「願不願意把東西跟別人一起分享?」不願意則不勉強。
(4) 跟他解釋跟別人交換、分享,可以交到好朋友一起玩,會更有樂趣。

■ 爸媽的Q & A
1. 我的孩子愛買東西,吵不停怎麼辦?
「小芸愛看廣告,甚麼都吵著要買,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習慣,怎麼辦呢?」

‧ 教孩子如何「解讀」廣告
孩子不瞭解廣告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去購買他們的產品,也誤以為廣告的內容都是真的。有時,甚至分不清楚廣告和真正節目的差別,建議父母與孩子一起看電視時,可以多跟孩子討論,跟孩子說明哪些是廣告,解釋廣告的目的。
如:父母可以試著舉例,跟孩子說明許多飲料或玩具的廣告,都有可愛的代言人物,就是希望小朋友多多去購買。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比較看看,花大錢買了廣告促銷的飲料,不見得比其他的飲料好喝。

‧ 以身作則,示範良好的消費態度
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要買名牌,認為東西包裝一定有卡通明星,那孩子長大後,恐怕樣樣都要使用名牌,消費習慣一旦養成,未來想改變很難。所以,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,力行簡約的原則,不花多餘的錢購買不需要的東西,也不一定要用名牌商品。如此,才能以身作則,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,從小就建立良好的消費態度。

‧ 幫助孩子建立對信用卡的正確概念
父母應告訴孩子,就算使用信用卡購買東西,事後還是要給錢,使用信用卡,容易讓人買了原本不需要的東西,應該盡量節制。這樣孩子才不會誤以為,使用信用卡就可以買東西、不必付錢。

2. 我的孩子輸不起,凡事想搶先,該怎麼教他?
「炫元動不動就生氣,排隊總是想搶第一,玩溜滑梯沒有搶到第一就哭了,跟同學玩遊戲輸了,就生氣,該怎麼幫助他呢?」
許多孩子因為是家中的獨生子女,大人處處都遷就他,結果孩子到了幼稚園上學,發現同年齡的同學不會讓他,他不能再事事搶第一,玩遊戲時,也不見得可以獲勝,因此大受挫折,以哭鬧發情緒。如此,該怎麼教他呢?

‧ 在家中也強調「團體生活」的基本禮儀及規範
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是上學之後,才進入團體生活。其實家庭生活也是團體生活的一種,如果孩子從小在家庭生活中,就學到團體中需要相互尊重、禮讓、輪流、分享的基本禮儀及規範,到了學校,自然就會禮讓別人,因此,建議父母不要過於寵愛孩子,養成凡事只想到自己,事事都要別人退讓他、護著他的個性。

‧ 多與孩子玩一些益智遊戲
玩益智類的遊戲,必須遵守輪流、公平競賽的規則,如果父母多與孩子玩五子棋、象棋、跳棋等棋類遊戲,或撲克牌的蓋棉被、抓烏龜、接龍遊戲以及大富翁等紙盒遊戲,會有助於孩子從中學到輪流的規則,且玩遊戲本來就有輸有嬴,孩子玩多了、看多了,自然會體認到「勝敗乃兵家常事」的道理,較能以平常心看待輸贏與成敗。

‧ 鼓勵孩子「再試一次」
在遊戲與生活中,當孩子面對自己的挫敗時,千萬不要嘲笑他的不行,這樣可能會更加打擊孩子的自信心。建議父母可以表現出:「沒關係!大不了再試一次!」的態度,鼓勵孩子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的挫敗,失敗沒關係,更重要的是事後能仔細檢討挫敗的原因,針對原因作改善,努力再試一次!
爸媽也可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曾經從失敗中站起來的一些經驗,讓他知道世界上所有獲勝的人,都曾有無法計數的失敗經驗,成功是從無數失敗經驗中長出的智慧果實。

3. 我家也有「小學新鮮人」,如何幫助他?
「國奕就快要上小學一年級了。在進入小學之前,我需要幫助他在哪些方面作好準備呢?」
孩子一旦上小學,需要適應長時間坐在椅子上聽講,並遵守班級的秩序。許多生活的規範都與幼稚園有很大的差異,如:沒有提供點心,要上一節接著一節的課程,上課不可以說話、吃東西、上廁所,有時還會考試,回家還要寫作業…孩子剛開始的確會覺得不適應。許多父母甚至比孩子還要緊張,以下幾項建議供父母參考:

‧ 以平常心看待
其實,父母可以平常心面對,唯有父母放心,孩子才能安心。只要父母願意與孩子一起抱持「兵來將檔、水來土掩」的態度,相信孩子一定可以順利走過這段幼小銜接的適應期。事實上,需多研究顯示,大部分小一的孩子,都能適應得很好,父母只需要在孩子上小學前,幫助孩子在生活上與心態上作一些調整就可以了。

‧ 調整孩子的生活作息
進入小學,生活作息得作全面調整,原本可能八點起床的孩子,現在七點就得起床,而且,還得精神飽滿地去上學,才能專心學習,所以孩子每天晚上九點一定要上床睡覺,才能有充足的睡眠。
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,訂出生活作息時間表,在前一天準備好上學用品,及出門要穿的衣服,這樣隔天早上就有充裕的時間吃早餐,可以減少孩子的緊張忙亂,不會在混亂與匆忙中上學。

‧ 跟孩子討論小學與幼稚園的異同
父母可先跟孩子聊聊小學的生活,說一些小學才會發生的活動及趣事,以及小學與幼稚園生活的不同點;告訴孩子:「你要上小學了,這表示你長大了,變厲害了,才可以上小學,接受更難的挑戰!」。同時,也可利用一些繪本與影片,跟孩子討論小學生活可能有的新經驗與學習,讓孩子一方面有預備,一方面也有期待。

‧ 一起拜訪小學校園
可在孩子上小學前,帶他參觀一下校園,包括:孩子最愛的操場、遊戲場以及未來一年級的教室,引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嚮往與期待。

‧ 需要事先上正音班嗎?
有許多父母擔心孩子上小學,無法趕上一年級的進度,而考慮讓孩子先去上正音班。其實沒有太大必要!
在幼稚園的課程中,老師和孩子常常一起唸兒歌、說故事、閱讀不同形式的讀本,鼓勵孩子探索環境中的文字符號,孩子已經認識許多書面文字符號,如:數字、自己及好朋友的名字等等,只是未必直接教導注音符號的讀寫而已。
只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,發音標準、會正確地說出事物的名稱、並且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,到小學再學注音符號或國字,其實並不困難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孩子有發音與表達上的問題,可先請教幼稚園老師的意見,並到醫院尋求專業的語言治療管道,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。

其他可參考的有用資訊

教育部國教司:
http://www.edu.tw/EDU_WEB/Web/EJE/index.php
全國幼教資訊網:
http://www.ece.moe.edu.tw/
內政部兒童局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網:
http://nursery.cbi.gov.tw/
經濟部標準檢驗局:
http://www.bsmi.gov.tw/indexset/main1.jsp?no=7
臺北市政府社會局-嬰幼兒服務:
http://www.bosa.tcg.gov.tw/i/i0100.asp?l1_code=01
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:
http://mental.doctor.com.tw/index.asp
臺北市立圖書館網址:
http://www.tpml.edu.tw/TaipeiPublicLibrary/index.php
文建會兒童文化館:
http://children.cca.gov.tw/home.php
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網:
http://www.tpscfddc.gov.tw/
臺灣母乳協會:
http://www.breastfeeding.org.tw/
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嬰幼兒基金會:
http://fcdd.org.tw/html/news/


本文載自~http://www.ece.moe.edu.tw/0to6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莎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